中国央行周四将基准存、贷款利率各下调0.25个百分点,同时宣布上调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并下调贷款利率浮动下限。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对此,中国央行前顾问李稻葵周五称,中国宣布降息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的做法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启动。多位专家亦表示,央行此举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又迈出了一步,将对防止经济下滑发挥重要作用。
《香港商报》报道,李稻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通胀压力的下降给了这次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环境。“我预计5月CPI会在3.1%-3.2%,这给央行降息提供了土壤。”而他预计到6、7月CPI会下降到2.5%-2.6%。
李稻葵分析,降息是为了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对中国经济来说,增速下降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快下降,让经济适当平缓调整,包括顺差下降。政府要稳定投资者对经济的预期,并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中国的调整不应过分痛苦”,李稻葵说。
下一步:银行资产证券化
除上述因素外,李稻葵认为对存款利率给予浮动空间说明中国政府重启利率市场化改革。
6月8日起,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同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这一政策将缩小存贷差,存款利率进一步接近市场利率。根据李稻葵的预测,对于3个月以上金融存款来说,其利率是上升的。在李稻葵看来,央行此次宣布的新一轮降息政策能够为中小企业带来信心,但不能直接带来融资。他说,激活中小企业的活力,还需要减税、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金融改革等系列配套措施。
对于利率市场化,李稻葵表示:“利率市场化的下一步,我认为是银行部分资产的证券化,现在资本充足率是银行最大的心病,资产证券化能缓解这一问题。比如银行将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换取现金,缓解银行资金不足。”
定价权更多交给金融机构
此次降息最重要之处不在于利率的降低与否,而在于扩大了利率浮动范围,意味着把定价权更多交给了金融机构,让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这是利率市场化推进的重要信号,对金融市场改革尤为重要。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此次降息,虽是存贷款利率同步下调,但银行实际利差在收窄,因此实质上是非对称降息。由于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增大,此次降息也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又迈出了一步。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可能继续其在利率市场化方面的探索,但从目前的区间管理来看,留给市场的空间确实已经变大很多。
针对央行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摩根大通认为,在实际操作中,超过70%的银行贷款会以高于基准水平执行,若银行决定将贷款利率调高至基准水平上方,那政策的实际影响力会变小。
期债外汇期货料加速推出
广州万隆认为,央行重启利率市场化,其实就是对利率制度管制的放松。管制放松有利于国内金融改革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加快发展,如利率和汇率波幅放大或促使国债期货和外汇期货的推出。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分析认为,这是央行在2004年10月以来再次启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结合之前央行关于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时机基本成熟的表述,配合今年以来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加快,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已形成全面推进的势头。他预计金融版图将在未来3年发生巨变,对整体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