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被践踏
【资本论财经网讯】这是我在看罢余华的小说《活着》之后最强烈的感受。余华的小说压抑得令人窒息,在读完小说之后,我几乎整整一个星期无法从这样巨大的悲伤之中抽离。
【资本论财经网讯】这是我在看罢余华的小说《活着》之后最强烈的感受。余华的小说压抑得令人窒息,在读完小说之后,我几乎整整一个星期无法从这样巨大的悲伤之中抽离。
所以我一直不愿意去看张艺谋所导演的影片《活着》,就是因为害怕再次面对那种被黑暗吞噬的压抑感。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
这应该属于一个哲学范畴的问题。对于自我存在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实在太深奥了。但这是这部电影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也是这部电影一直在试图解答的问题。
这部电影会让你感觉到温暖。因为很多美好的事情都在发生着,但又瞬间把你拽进冰冷的海底,只留下我们我们在屏幕前被震惊所淹没。人们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个个死去。当你以为事情终于好转,平静的生活正要开始时,命运毫不留情的揉碎你的希望,没收你美好的向往,取而代之的是一桩桩一件件措手不及的灾难。
其实相较余华的原著而言,张艺谋的电影已经大大的减少了故事惨烈的程度。在原著里,福贵的儿子有庆是因为不幸跟难产的县长夫人血型相同,而被抽血抽死的。原著中有一段对福贵心情的刻画:“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而在电影中有庆是被春生不小心撞死的。愧疚的春生一次又一次的前来谢罪。当最后春生也被打成走资派的时候,想要自杀的春生终于得到了家珍的原谅。他们告诉春生“再怎么着你也得忍着,熬着,受着,活着。”,“记住,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而这样的情节在原著中是没有的。虽然有庆的死亡结局是没有改变的,但是电影的处理是让我们即使心中疼痛难忍,也能够有个供喘气的缝隙,并且在幽暗之中,能够瞥见远处一小片光亮的存在。惨烈的命运是无法改写的,但人性的光亮至少给了我们去面对它的力量。
有庆的死或许是是命运使然。但改变福贵一家的并不仅仅是命运的悲剧,人为的的命运悲剧才最令人心痛!在动荡的年代里,人的命运就像飘在风中的枯草,你既不知道它究竟去向如何,又无法掌控风的方向。人的绝望,人的麻木,人的徒劳,全都在诠释着那仅剩下的诉求——活着,以最卑微的方式!
小说中福贵身边的所有人都死了,只剩下陪伴他的老牛。而电影中经历过太多的人们还是开始了新生活,我们看到了他们之间最简陋的幸福。福贵曾跟有庆说:“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而多年后,小馒头像有庆那样问道,“牛长大了呢?”那时的福贵对有庆说:“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实现了。”但是这一次福贵的回答是:“那时馒头也长大了。”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余华曾解释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这就是活着。或许很多人认为,活着只是一种存在,只是被动的去接受生命带来的喜悦与不幸。而这种存在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很多人在面对席卷而来的苦难时,选择结束这种活着的状态。但福贵没有,无论生命带来什么,无论自己承受过几次撕心裂肺的切肤之痛,他依然活着,活着去感受疼痛,去感受喜悦,去一次又一次的充满希望,即使那希望一次又一次的被命运揉碎,即使他的背影越来越苍凉。
因为他曾在这苦难的间隙感受过短暂而简陋的幸福,他曾拥有过这些生命中重要的人陪伴的日子,所以他的活着就有了意义。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幸福的机会。哪怕那机会只是微乎其微。但一切都还是会好起来的。
(文/刘亦桐 资本论财经网专栏作家)
(文/刘亦桐 资本论财经网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