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公交车司机吴斌殉职,身后哀荣备至。社会为他的尽职和自我牺牲而感动,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做好人与建立良善社会的议论。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有媒体借助吴斌的死重申了“礼失而求诸野”的古训,认为权力与市场,严重腐蚀了今天的中国社会。因此强调良善社会的重建无法依靠沦为既得利益者的知识阶层或者权贵阶层,要靠诸多此类民间善行的积累,推动民众发扬真诚合作的公共精神。
好人多了,社会自然就好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们翻看历史就会发现,善良作为道德和人性的一面代代相传,不曾中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即便如此,历史上仍然出现过难以计数的黑暗时期。
仅在最近的一百年世界史上,有系统地进行杀戮已造成超过5000万人死亡,1915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屠杀了150万亚美尼亚人;1932年到1933年间,前苏联在乌克兰地区制造的大饥荒夺取了超过250万人的生命;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清理”了600万犹太人、300万苏联战俘、200万波兰人以及数以万计“不受欢迎”的人;柬埔寨红色高棉杀害了170万人;还有我们永远无法释怀的南京大屠杀以及至今没有官方统计的死亡人数的文化大革命。
在这些黑暗的年代里,并非所有的参与者和执行者都生而邪恶,在事情发生之前也曾经被人称之为好人、热情的邻居、善良的同事或者勤奋的学生。但是当他们被卷裹进运转着的社会系统后,自身的善良便不再起决定性的作用,如同一个干净的零件被装进肮脏的机器,无论怎样保持,也终究会变得肮脏。
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作为受试者,以挑选硬币的方式被随机分为囚徒和狱警两组,进行模拟监狱情景。试验只维持了6天便不得不终止,因为“狱警”从最初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上对“囚犯”的规定中体会到权力的滋味,进而有系统地开始维护这样的权力,以致越来越残暴:体罚、剥夺睡眠时间、带有性暗示的侮辱、言语和肢体的恐吓、命令“囚犯”集体报数到深夜等等,情况几乎失控,而“囚徒”则明显的心理崩溃且出现了绝食的情况。尽管他们都知道这只是一个试验,狱卒和囚犯都是角色扮演,但事情依然发生了。
这些受试者在开始之前都是普通的大学生,没有明显的暴力倾向或者恶行,但是在试验中,有的“狱警”表现出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毒,而所谓的“好狱警”也只是勉强做到不主动参与对“囚徒”的攻击,但从没有出面制止或者试图改善情况。
这个试验因其所产生的后果引发了美国社会的争议,并且以此为根据拍摄的两部电影及一个真人秀节目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无论试验的过程是否极具争议,它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是否应该被更加有效地控制,但其结果都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现象:在特定的情境和系统下,人们往往会参与或者放纵恶行,他们内心的善良只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虽然这并不能成为那些犯下恶行者们开罪的理由,但至少我们可以明白,情景和系统的力量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
所以,一个社会是否能被称为良善,并不取决于它拥有多少好人,而在于维系社会运转的系统是善良还是邪恶。在一个邪恶的系统里,一个好人也会做恶。
一个良善社会的建立,首先是一个良善的社会系统的建立,在这个系统里,有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法律的完善和被忠实的执行,对个人权利不打折扣的保护和尊重。当人们发现在这个系统作恶一定会被惩罚而非姑息,行善会被褒奖而非嘲笑时,一个良善的社会就会自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