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启的走出去热潮,还在持续发酵。
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生态环保合作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要求,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
规划提出,到2030年,全面提升生态环保合作水平,深入拓展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合作,使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惠及沿线国家,生态环保服务、支撑、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绿色、繁荣与友谊之路。
《规划》为国内生态环保企业开启了绿色的国际化之路。国内A股上市企业蒙草生态,在生态修复、环境治理、草业科技等领域深耕多年,正凭借其强大的科研实力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拓展布局与业务。
在这一战略下,蒙草以内蒙古为样板,复制“蒙草生态模式”,布局成立了滇草、疆草、藏草和秦草,在新加坡、蒙古国、俄罗斯、加拿大和阿联酋等国建立起生态修复科研及草种业合作关系,积极推进生态修复业务,以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理念和智慧,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生态模式的全国布局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经落下帷幕,举办论坛的北京雁栖湖会场之外,蒙草驯化改良后的长青石竹正生机盎然、绽放绿色。这种草来源于中国北方,是典型的中国乡土植物,经过改良和繁育,其耐寒耐旱的特性更加显著,可以四季常青。
这正是蒙草一直秉持的生态修复的“土办法”——用乡土植物修复生态。依赖于这样的“土办法”,蒙草不断发掘优良的乡土植物,精心驯化他们,将他们种到了城市、乡村,种到了矿山、草原,种到了垃圾场与废弃地。
纵观蒙草的发展脉络,最核心就是“一颗种子+一种理念”,所谓“一颗种子”,就是蒙草广泛积累积淀形成的种质资源库;而“一种理念”,就是驯化乡土植物修复当地生态的方法论。依托这样的理念,蒙草逐步形成了“植物科研+技术输出+种业基地+生态修复”为一体的产业链。
蒙草生态董事长王召明称,蒙草的“生态修复,种业科技,现代草业”三条业务线都是围绕草来展开,在“草、草原、草产业”的三个生态圈,形成了市场竞争力和差异化价值。
在草种业板块上,蒙草面对的是中国60亿亩草原的大市场,既有待修复的大面积国土,也适逢国家“粮改饲”的大好时机,“草种”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行业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草种超过七成完全依赖进口,国产草种业不论从质量还是产量,都很难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草种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日前,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正成为一个新的市场风口。生态修复是蒙草如今份额最大的业务,包含有草原修复、矿山修复、河道治理、土壤修复、盐碱地治理、沙地改良、道路边坡等多类型。据统计,2015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总体规模约3000亿元,2016-2020年预计复合增长率约30%,属高速增长态势,市场空间巨大。蒙草正在推进合伙人机制,做宽公司的业务区域,将蒙草成熟的生态修复模式推向全国,实现模式输出。现在,蒙草已经相继复制成立了藏草、疆草、青草、滇草公司,并成功收购杭州普天园林、厦门鹭路兴等南方知名园林绿化公司,将业务版图扩展到了全国。
在现代草业方面,蒙草采用“种植/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交易”的全产业链运作,配合“蒙草牧草银行”模式,有效解决牧草仓储、加工、运输和天然草场大量浪费等难题,让牧民的草场不再荒废,草不再难卖,让牧区“白灾”得到粮草保障。这两年,通过这种机制,蒙草直接帮助了2100多户农牧民,增收2亿多元。
“生态修复,种业科技,现代草业”三条业务线,构成了蒙草放眼全国的战略支撑。
中国小草的“一带一路”
用乡土植物修复当地生态环境,是蒙草的核心理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生态观。2014年,总书记在视察蒙草时特意强调,生态建设要“探索可实现的途径、平台和手段”,要有中国的“土办法”。
蒙草的“土办法”和多项企业标准,正逐步成为国家、地区、行业标准。据统计,蒙草形成了上百项各类企业标准,包含1个国标,3个地标,1个行标,有退化草原修复、草原生态牧场、露天煤矿修复等,其中由蒙草生态和首都绿化委共同起草的《绿地节水技术规范》,已经于2015年4月在北京市开始实施。
蒙草的“土办法”,仰赖其对草原生态修复的科研积淀及数据支撑。为此,蒙草在乡土植物科研领域累计投入7.8亿,建起10个专业类生态科研机构和相应的种质资源库,收集草原种质资源1800多种,土壤113000多份,完成了内蒙古草原的“土壤大数据”和“种质资源大数据”,这是国内最完备的草原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
蒙草还建立了“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集成了某一地区近几十年以来的“水土气、人草畜、微生物”等生态关键因素指标数据,运用科学的数据储备和分析,可以实现锁定任何一经纬度或某一种植物,就能查询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等科研数据,获知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正是这样的基础性科研工作和大数据平台建设,为蒙草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布局,基于蒙草科研团队的布局,基于蒙草业务的布局,蒙草深耕“草,草原和草产业”三大领域,具备了向国内外输出技术和方法论的基础。
“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蒙草面对这样机遇,也开始优化和提升。正如《规划》所提出的,生态环保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将使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惠及沿线国家,蒙草走出去,适逢其时,做国际化的“中国小草”,输出蒙草方案,就是输出中国方案。
而蒙草走出去,并不是单纯地将蒙草的种质资源和工程项目输出去,而是将科研团队和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方法论输出去。通过建设牧草进出口口岸、跨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蒙草正嬗变为一个生态修复智库,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生态修复的解决方案。
目前,蒙草的生态修复技术,已经以草原为核心,向沙地、矿山、盐碱地、城市生态等多种环境治理修复延展,在新加坡、蒙古国、俄罗斯、加拿大和阿联酋等国建立起生态修复科研及种业合作关系。
2016年,由蒙草出资建设的用于蒙古国天然牧草进口的5座熏蒸库,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目前,蒙草的5座熏蒸库日处理能力5000吨,成为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天然牧草进口物流加工园区。2016年,蒙草从蒙古国进口天然牧草超过8万吨,天然草产量达18万吨,牧草板块实现了30-50%的增长量。
此外,科研永远是蒙草走出去的第一步,蒙草与蒙古国立农业大学也推进了科研合作,共同实施生态用草、畜牧用草的种质资源开发,并在生态保护与治理等方面展开合作。
蒙草的“一带一路”,不止于进出口天然牧草,而是要让蒙草的“土办法”走出去,培育当地的乡土植物,修复当地的生态环境;让蒙草的企业标准走出去,引领生态修复方向;让蒙草的生态方法论走出去,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中国的绿色名片。(来源:中华工商网 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