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北斗产业的发展,将落实到“地上怎么用好”。
随着北斗三号成功布阵太空,我国提前半年完成了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相关产业链也将迎来爆发。
6月23日上午,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在西昌发射场发射成功,历时20余年建设的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将正式完成全球组网,北斗系统全球覆盖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向建成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首席科学家郁文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北斗卫星全部组网以后,中国的全球导航系统就要建成了,届时将提升导航定位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稳定性和覆盖率,为世界提供第二种选择,也为我国产业的全球化和规模化迈出重要一步。”
按照计划,我国将于2035年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实现北斗高质量建设发展。
伴随高精度时空智能网络走向全球,北斗产业生态在全球范围内也将变得更加繁荣,2020年将成为北斗大规模应用“元年”。根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预测,2020年北斗导航将产生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收入。中国建成的“太空丝绸之路”,已经能够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北斗在新兴领域的融合应用
据新华社23日报道,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称,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入网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择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完整的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35颗卫星组成网络,总投资超过100亿美元,目标是减少对国外导航技术的依赖。35颗卫星数量目前是全球之首。当全部卫星都投入使用后,北斗在亚洲导航的精度将提升至10厘米以内,也将超过GPS的30厘米。
郁文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的格局会是GPS和北斗导航系统兼容。“不能说是谁替代谁,两种系统都是市场化的、开放的信号,并存是一定的。”郁文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还说道,在发射了最后一颗北斗卫星后,还需要经过调试、测试才能算最终完成组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曾表示,北斗三号导航系统是我国航天史上最复杂的、巨大的工程,这样的系统要为全球提供服务,如何保证其可靠稳定地运营,是一个重要的目标;第二是如何改善它的性能,建设一个PNT体系,进一步提升未来基础设施,把天上的资源用好,开发产业的新应用也非常关键。
我国第一代北斗导航系统首颗卫星于2000年发射,当时网络仅限于中国;随着全球手机智能通信进入iPhone时代,第二代北斗卫星于2012年投入运营,目标是覆盖亚太;2015年中国计划开发第三代北斗导航系统。
时空智能基础设施公司千寻位置CEO陈金培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北斗不仅仅是部署于高空的卫星导航系统,它更是和每一位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国家重大时空基础设施。天上北斗卫星系统,地上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有了这样的基础设施,万物可以实现对时间与空间的更高分辨和感知。”
新华社报道显示,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450亿元。北斗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正在构建以北斗时空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生态链,并正在成为北斗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已经有超过70%的智能手机支持北斗导航系统,包括华为、小米、OPPO、vivo和三星。根据千寻位置提供的数据,我国北斗加速辅助定位服务用户数已经突破5亿,包括高通、联发科、展讯等芯片厂商在其生产的手机芯片中都集成了这项服务。
小米集团副总裁、小米技术委员会主席崔宝秋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小米的旗舰手机都已经支持北斗以及新的北斗B2a信号,第三代北斗导航系统是L5频段卫星最多的系统,将实现全球覆盖。此前终端侧已经在利用在网的卫星进行定位了。”
除了手机终端设备之外,北斗系统在融合应用方面也不断拓展新领域,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应用领域,自动驾驶、自动泊车、自动物流等创新应用层出不穷,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数百万辆出租车、公交车和卡车也都能够接收北斗信号,如交通运输部建设运行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入网车辆已超过650万辆。
6月23日,包括哈啰出行、青桔单车均宣布旗下共享单车全面接入北斗定位。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李开逐表示:“北斗定位服务首次大规模应用于共享出行领域,通过全面接入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能用技术手段优化车辆在市政道路上的停放秩序。”
产业链迎来大爆发
“天上建好,地上用好”,这是北斗的口号。随着北斗三号卫星的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离“天上建好”的目标更近一步。未来,北斗产业的发展,将落实到“地上怎么用好”。
中金公司则认为,“北斗+”向各细分领域拓展,未来在通信导航、智慧城市、车联网、精准农业、高精度测绘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空间。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北斗系统上下游的部分产业链,目前,北斗相关的服务包括港口流量监控、防灾减灾等。其中,最上游的尖端领域包括:卫星研制、定位网络,以及与系统建设相关的标准设立、运维以及标校等行业;中游偏下的领域包括:终端(芯片)、跟踪器、数据等行业;下游的服务和应用端是整个产业链中参与方规模最大的,包含了服务、软件应用等企业。
据了解,新一代北斗高精度天线、板卡、宽带射频芯片等系列产品完成研发,性能指标持续提升,已具备大规模应用推广条件。此外,国外主流厂商也纷纷推出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基础产品。
在北斗完成组网前,相关概念股今年以来已经大涨。北斗星通,为北斗提供接收信号芯片的公司,今年股价上涨35%,另一家给北斗卫星提供技术的公司华力创通今年以来股价上涨超过50%。
高精度定位技术是面向未来的关键核心技术。长期以来,GPS牢牢掌握着全球导航定位市场。但随着5月27日,中国的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与国家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一起成功登顶珠峰,证明了我国的北斗系统及国产设备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20)》,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包括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达1166亿元,占总产值的33.8%,北斗对产业的核心产值贡献率超过80%。
在北斗高精度测绘领域,国内企业竞争激烈,参与公司包括合众思壮、中海达、南方测绘、上海司南、华测导航等企业。
合众思壮上月底刚发布的最新财年的财报显示,在公司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北斗高精度业务和北斗移动互联业务仍然维持了超过40%的高毛利率。据透露,目前合众思壮在高精度测量测绘领域位居前列,国内市场占有率仍在快速上升。
合众思壮董秘闫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北斗高精度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无人机、机器人、自动驾驶、精准农业、机械控制、智能交通以及航空航海等领域,提升卫星导航在各产业领域的应用水平。”
此外,随着北斗导航的定位能力覆盖全球,中国终端设备厂商的海外销售将迎来爆发性的增长。陈金培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方面是全球厂商需要加入北斗导航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它们的设备进入中国;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中国的产品在全球销售的机会,因为支持北斗系统的设备在全球也能够使用,这就令产品的稳定性大幅提升。”
由于海外市场在高精度测绘领域存在巨大的空白,目前中国厂商都已经瞄准了海外市场。合闫文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相对于中国市场,海外目前在高精度测量领域仅有天宝、海克斯康等少数几家巨头公司,因此中国企业在国外更容易打开市场。”
华测导航总裁朴东国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海外市场使用中国的产品占比不到10%,还有90%的市场有待我们去开拓。随着中国研发产品的质量逐步提升,我们已经能参与到全球竞争中。”
据了解,目前国产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北斗系统的国际合作正在不断拓展,北斗系统多边合作成果显著,在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等多边平台上积极发声,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更加广泛,持续扩大北斗“朋友圈”。
同时,北斗全球信号的国际标准也在快速推进。北斗全球信号技术指标基本完成验证,计划明年进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首个5G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也已成功立项。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