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英民族重抽象思维,汉民族重形象思维
英民族擅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则相反,更习惯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不重视抽象思维。连淑能认为英民族之所以喜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这样一来,英语中往往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如英语中有许多加虚化功能的后缀转化为抽象名词,如: fruitfulness、realization、friendship、children、freedom、truth、refusal。而汉语则倾向于具体,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如望梅止渴译为“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若译为“quench one’s thirst by thinking of plums”,则失去了其内在含义。
2、英民族重分析思维,汉民族重综合思维
汉民族多注重整体统一,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而英民族更多地侧重于分析原则,注重逻辑推理,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的思维习惯。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英汉语言的结构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综合型的思维方式使得汉语重意合,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靠词汇手段,组词造句中完全依照语义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而分析型的思维方式使得英语重形合,词形变化明显,语法形式多样,组词造句多用连词、关系词、分词、动名词及不定式等。因此,在说明一件事情或者阐明一个道理时,汉民族重前因后果的顺序、时间、地点,还有其固定排列的句序。英民族则喜欢先讲明结论,再给出理由,而在说明这个道理时还可以随意加入时间、地点等成分。如果一个句子中有几个层次时,排列的顺序一般都是先从重要的层次讲起。总的来说,中文句子的结构是前轻后重,英文句子的结构则是前重后轻。所以在翻译时,对句序就要作一定的调整,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3、英民族重直线思维,汉民族重螺旋式思维
汉民族比较含蓄,表达意思不直接,习惯对所述的事物进行铺垫、渲染,交待细枝末节,然后点题,属螺旋式思维。而英民族表达往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思维主要是直线式的。因此在表达思想时,英民族习惯把要点放在句首先说出,开门见山,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一补进;而汉民族则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才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也就是说,英语的话语结构呈直线性,而汉语的话语结构则呈螺旋型。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句式结构多为前重心,头短尾长;而汉语句式结构多为后重心,头大尾小。英汉思维的差异以及在语言上的体现,为翻译时句子重心的调整提供了依据。英语重心在前的长句,译成汉语时,一般要逆着原文的顺序翻译,即把句子重心放在后面;汉语句子带有总结性质的部分,译成英语时,往往要提前,即重心前移。
4、汉民族重本体思维,英民族重客体思维
汉民族的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万事以人为本。这种人本文化沉积下来形成的思维就是以人为中心,从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而英民族却习惯于自然辩证法,以物为主体,久而久之,英民族的思维就更习惯从客观事物出发来看问题。因此,中文句子更习惯以人或物为主语,当主语不是很明显是就使用无主语句而且一般用主动语态。而英文却相反,在陈述客观事实或者叙述一件事情时,习惯以物为主语,除了祈使句外,一般不能出现无主语句,所以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用的比较多。所以在翻译时要注意转换思维方式,根据两种语言各自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针对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译之灵翻译培训】通过多年的培训实践,逐步形成一些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教学方法:
1、介绍英汉思维差异,营造英语氛围。首先教师应该在翻译教学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 指出英汉思维差异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其次,教师应积极营造英语氛围, 坚持用英语授课,用英语评价学生的表现, 学生只有长期在英语语境中才能形成自然的英语思维习惯。
2、分析翻译中特别是汉译英翻译中学生的语言错误。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跳出汉语思维的圈子,避免中式英语,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并在翻译实践中注意观察、记录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老师可以以学生自己的翻译练习作为例子, 把错误归类,找出其根源,把因忽视英汉思维的差异而犯的错误指出来,并加以分析。这样,学生在下次翻译时,就会有意识地避免汉语思维,并逐渐过渡到下意识地用英语思维来翻译。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感性材料。在翻译培训中,教师可以借助传媒手段让学生观赏英语原版的经典电影,并让学生讨论电影中体现出的英语与汉语的思维差异及其对白的翻译。学生在课外也可以收听英语节目,观赏双语电影,看英语的报纸、杂志,或难度适中的英文原版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