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宝艺术网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心灵之声——鲁慕迅书画作品展》9月26日上午在清华大学美术院美术馆开幕。前来参观展览的有美术界艺术家、评论家、书画爱好者数百人。展览展至9月30日。
鲁慕迅先生1928年12月26日生于河南汝州.早年从石磊园、谢瑞阶、张肇铭、徐松安诸先生学画。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先后任长江日报美术组长、湖北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美协第四届理事、美协湖北分会专业画家、驻会副主席,一级美术师;现为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湖北书画院名誉院长。
鲁慕迅先生认为,以文将“兽”化为“人”即是“文化”,文化使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而艺术正是作为文化的载体发生着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艺术的核心价值即人性。他认为,中西绘画虽为两个不同体系,但在表现生命与人性方面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他对中国画“写意”二字的理解为,“写”即是“要用像书法那样的作为感情载体的笔墨去表现”;而“意”,则由字面可见是“心”上之“音”,即心灵的声音,诚如此次展览命名。在这里,绘画就是画家性情的抒发,是画家发自心灵的声音。
鲁慕迅先生的画很多都题有他自己的诗(词),这些题诗与画面相得益彰,相互生发,延伸聚敛了画作的精髓。实为画家作品一大特色。鲁慕迅先生的书法别具一格,用画家自己的话说,他是“画字”。画家将绘画的构成用在书中,即,以画入书。如《山河壮丽 人物风流》、《庭无杂树宜栽竹 囊有余钱好买书》等。画家的书法融入了绘画元素,注重不同三角形的构成、平行线的运用,在线条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浓淡润涩处理上颇有心得。“鲁书”用笔以篆为本,这与画家早年习篆练线有关。
鲁慕迅先生的绘画以中国文人画传统为基础,广泛吸收中国古代的、民间的、乃至外国艺术的多种营养。画家本着不泥古、不趋时的原则,坚持画自己的,将创作当做不断试验的过程,“因意生法”(陈子庄语),图式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如,同是荷叶荷花,《鱼戏水云间》、《绿杨堤外水云乡》、《初阳疏雨》、《鱼戏图》、《荷塘月色》等就互不雷同韵味各异;画家画得多的菊花,《霜天晓菊》、《高秋图》、《醉卧东篱》、《三友图》、《秋光如水》、《野菊花》等,也都各有自己的风貌,展示各自的个性。画家画松、画梅、画竹、画紫藤、画海棠、画红棉、画牡丹、画小草、画顽石,画家画所有一切,莫不由表现自己心灵的声音而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因此,这些画不同于古人,画家也不断地超越自己。
作为一位已入耄耋之年的老画家,鲁慕迅先生对自己的成就并不满足,画家曾多次说,人到老年不能因听到好话多了,就不再冷静自省,要客观认识自己,要多与年轻人交朋友,学其所长。同时,不能中断与大自然的联系,要尽可能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他为自己制定的方针是:“回归自然,排除干扰,争取时间,量力而为。”做一个虔诚的艺术信徒。正是艺术,使画家得以保持健旺的生命力,而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画家,其艺术之树必将繁茂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