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首周,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保持零操作,导致节后资金呈净回笼状态。
由于节前逆回购资金陆续到期,春节后首周净回笼资金达4500亿元,同时,还有3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
不过虽然如此,银行间资金面的资金利率却不升反降,持续保持下滑趋势。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资金面宽松状态暂时不会因此改变,央行货币政策态度明确表示要保持“流动性紧平衡”,所以,市场仍应保持谨慎预期,并2月下半月资金面将比目前略微收紧。
资金利率不升反降
如此大的净回笼并没有给银行间流动性带来实质上的压力,反而,市场的资金面出现了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难得的宽松局面。
2月14日,最新上海银行间拆放数据显示,隔夜品种利率下降39BP至3.28%,7天品种更是大幅下降59BP至4.44%,14天品种下降35BP至4.56%,一个月品种下降14BP至5.49%。
2月14日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一览
本周各期限品种利率基本保持持续下滑的趋势。2月11日,节后的首个公开市场交易日,央行暂停逆回购,不过,隔夜品种利率在当天反而下跌了19.21BP至4.0912%,12日进一步下跌至3.994%,而13日的开盘价更是直接跌至3.5%;同样, 7天品种利率在2月11日下跌了10.36BP至5.2042%,12日进一步下跌至5.1926%,13日的开盘价则稳定在5.19%。
目前,市场对于当前央行逆回购暂停以及流动性是否宽松等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
一部分市场人士认为目前流动性宽松,经济仍处于通胀中,他们的理由包括,由于美联储已经于年初启动了退出QE的路线图,全球流动性收缩,春节期间新兴市场热钱大量流出与资本市场动荡,而作为经济增长稳定、改革力度空前和体量巨大的中国,可以已经上升至全球美元流动性中间层,在美国复苏仍存不确定的背景下,热钱大举进入中国的可能很大,由此形成了节后银行间流动性宽松的局面。
而2月13日,海关总署公布的1月份贸易数据也显示,贸易顺差318.6亿美元与出口同比增长10.6%的数据也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复苏如此强劲的数据不得不使市场产生一定的质疑,在扣除掉外部复苏因素、人民币升值因素和、季节性因素和去年基数因素外,不得不怀疑经常项下的贸易隐含着一定的热钱。
对此,东莞银行研究员陈龙认为,“将当前的流动性宽松局面全部归咎于热钱的因素可能有失偏颇,作为体量巨大和资本市场仍没有完成开放的经济体,流动性宽松更多地应该是内部原因。”
央行:保持“流动性紧平衡”
就在2月8日,央行还发布了《2013 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报告中,央行表示未来货币政策总体仍然会“中性偏紧”。
对于货币政策取向,央行在这份报告中表示,“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应容忍货币市场利率的一定波动,未来流动性紧平衡将是常态。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此点评道,这意味着,即使经济减速,货币政策也只是微调,流动性大放水的情况不会重演。他认为,“始终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紧平衡,是让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更为敏感、让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但“流动性紧平衡”也容易酿成不必要、难预计的风险,因此,央行必须配合“紧平衡”同步引入“稳预期”机制,否则,就可能埋下更大的潜在风险隐患。”
另外,央行这份报告还提到“四季度以来,结合物价走势和市场利率变化,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略有上行”,鲁政委认为,这表明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是跟踪 CPI 走势确定的。
事实上,最新的一月份CPI数据仍保持上涨趋势,这或意味着央行逆回购利率暂时不会下降。但从PPI数据来看,却引发了另一些市场人士以及专家对于经济紧缩的担忧。
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5%,涨幅与上月持平;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1.6%。
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构成了下行压力,所以造成了PPI进一步下降。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分析“CPI数据并未超出市场预期,今年以来一直在3%以下的低速运行。而PPI长达两年在负数区间运行,才是真正让人担忧的事情。现在应该警惕的不是通胀,而是发生在实体经济中的通缩问题。”
广发银行研究员李海涛对此分析认为,“目前,经济短期出现疲弱迹象,通胀长期来讲压力也不大,而外汇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会停留在货币市场,央行也会更加灵活的通过逆回购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维持流动性平稳。因此预计,2月份央行会保持流动性的较为宽松,并不会急于回收流动性,资金面在节后将会保持在一种适度宽松的节奏,但是资金利率很难出现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