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声乐的学生都知道,声带发出的原始音是单纯的,要依靠共鸣给予它们音色、音量和想亮度,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和头腔,其中 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密不可分,但是,如何运用好鼻腔和头腔共鸣,表达动听的音乐呢?今天,记者邀请了具有多年艺考声乐培训经验的北京星干线艺术学校的专业 老师,请他给我们做一个详细解析。
鼻腔和头腔有着很微妙的关系,头腔共鸣可以说是鼻腔共鸣的强化版,头腔共鸣有两种,一种是前头腔,声音通过鼻腔再往上走,即声音处于眉心部位,声乐里 叫做面罩共鸣。学生练习鼻咽肌肉向上抬张的运动调控时,随着鼻咽向上抬张和软硬腭交界处与腰腹内收向下吸的运动对抗力,与腰腹部外推横膈肌向上“回升”的 顺势相互作用力,使鼻咽腔失去了向下吸的对抗,然而鼻咽腔要完成咬字的任务,所以失去对抗力的鼻咽腔抬张的力,借助抬张消退的闭合反作用力的劲儿顺势咬住 了字,把字和声安在高位置高集中的鼻咽腔和头腔共鸣里,这样就顺利获得了面罩共鸣。可以说获得面罩共鸣是歌唱状态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喉头打开不稳定,咬 字、吐字、舌部和上下鄂的不协同运动都会导致声道不畅,很难获得理想的面罩共鸣。另一种是通过咽腔和鼻咽腔的交汇点,将声音反射到脑后勺,俗称的脑后勺 音。脑后勺音发音时,需将喉腔稍微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获得头腔共鸣。
最后,北京星干线艺术学校(http://www.bjxgx.net/)的老师指出,共鸣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需要学生持续不断的练习和体会。声 乐专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练习发声技巧,还应在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等各方面研究和探索。这样才能把自己最美妙的歌声奉献给人们,给人们带来精神上 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