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偌馨
进入3月份后,上市银行的年报逐渐进入密集披露期,尽管目前各家银行的数据还未完全披露,但从此前多家银行的2014年业绩快报来看,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不容乐观。
根据银监会此前发布的统计数据,2014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426亿元,较年初增加250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25%,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
多位银行业高管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除了要看直观的不良贷款率之外,一些“隐匿”的信息也在暴露银行业加速恶化的资产质量,例如“关注类”下迁趋势明显,不良贷款与逾期90天以上贷款的比值普遍低于1等。
而出于对2015年资产质量下行压力的考量,管理审慎的银行将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拨贷比会进一步上升,同时随着不良贷款的增加,拨备覆盖率会有所下降。因此,2015年,不良率和拨备覆盖率将形成“一升一降”的可预期态势。
“关注类”下迁趋势明显
从银监会的数据来看,2014年,中国银行业正常贷款余额66.6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64.5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2.10万亿元。考虑到过去几年不少银行“美化”数据的因素,不少业内人士担忧,关注类贷款的潜在风险较大。
某股份行高管告诉记者,目前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上升已至20%左右的高位,而迁徙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未来银行不良率的变化,“银行应该担忧关注类下迁的趋势。”
根据银监会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行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贷款被视为不良贷款,关注类则是处于“不良”和正常贷款之间的灰色地带。
上述高管认为,近几年由于各家银行的不良反弹较快,不少银行为了让数据“好看”一些,把部分存在隐患的贷款放入了关注类以减缓“不良”爆发的速度,而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下行,这部分关注类贷款的下迁速度明显加快。
该股份行高管告诉记者,尽管各家银行的年报还未正式披露,但从业内了解的情况来看,数据不容乐观。今年各家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下迁和不良贷款生成加速已是必然趋势。
除了年报可直观看到的数据外,不少银行业人士表示,还有一些“隐匿”的信息也不可忽视。
据某股份行风控部人士介绍,一般来说,逾期贷款90天以上必须划为不良,如果严格按照贷款分类来执行,这个比值就不应该低于1,但从银监会的内部数据来看,除了五大行、招行等少数银行之外,上市银行的该数值平均都低于1。
“当然,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这个比值,例如按揭贷款、消费贷款、小微贷款等不同贷款类别从逾期划入不良的时间都是不同的。”但他表示,总的来说这个比值低于1意味着不少银行在某种程度上隐藏或延迟了“不良”生成。
该风控部人士认为,2015年如果一方面宏观经济环境下行,整体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往下走已经没有悬念;但另一方面随着监管趋严,银行真实暴露“不良”和严格执行贷款分类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不良数据的增长。
工行前行长杨凯生曾表示,2014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了2500亿元左右。但相对于中国银行业86万亿元的贷款总额而言,和国际同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是偏低的,资产质量水平仍然是比较良好的。
不良拨备覆盖率下降
目前从招商、中信、民生、浦发、兴业五家股份行的2014年业绩快报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这五家股份行2014年不良率均值1.13%,较2013年上升28.8个百分点。
与此相伴的是不良拨备覆盖率的持续下降。
根据银监会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1.9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812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32.06%;贷款拨备率为2.9%,较年初上升0.07个百分点。
而在不良拨备覆盖率方面,以股份行为例,根据银监会数据,1至4季度,国内股份行的不良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54.28%、235.63%、223.96%、217.98%,动态下降较为明显。
据银行业人士介绍,不良拨备覆盖率下降一方面是由于资产质量下行,各家银行加大不良处置,包括资产核销和处置都消耗了拨备。另一方面通常可以理解为银行对于未来不良生成的预期较为乐观。
但该人士认为,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市场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并不乐观,所以这个数据的下降值得玩味。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不良拨备覆盖率的下降。”他进一步举例说明道,去年的同业新政提出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根据所投资基础资产的性质,准确计量风险并计提相应资本。
据记者了解,包括招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已从2013年开始,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新兴融资中的信贷类自营非标债权投资比照表内同类型贷款拨备计提标准计提拨备,即分类为不良资产的对公信贷类自营非标债权投资,按折现现金流方法测算并计提逐笔拨备。
据上述某银行业人士介绍,非标资产部分计提的拨备增加,分母大了,总的数据自然是下降的。简单来说就是总的计提拨备的规模变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良拨备覆盖率的下降。
http://energy.chinadaily.com.cn/jsnews/2015/0313/48989.html
http://energy.chinadaily.com.cn/jsnews/2015/0313/48990.html
http://energy.chinadaily.com.cn/jsnews/2015/0313/48991.html
http://energy.chinadaily.com.cn/jsnews/2015/0313/48989.html
http://energy.chinadaily.com.cn/jsnews/2015/0313/48993.html
http://energy.chinadaily.com.cn/jsnews/2015/0313/48994.html
http://energy.chinadaily.com.cn/jsnews/2015/0313/48995.html
http://energy.chinadaily.com.cn/jsnews/2015/0313/48996.html
http://energy.chinadaily.com.cn/jsnews/2015/0313/48997.html
http://energy.chinadaily.com.cn/jsnews/2015/0313/48998.html
http://energy.chinadaily.com.cn/jsnews/2015/0313/48999.html
http://energy.chinadaily.com.cn/jsnews/2015/0313/49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