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林艳)昨天,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首位个人投资者,这是自然人可加入碳市场政策发布一周后,第一位满足入市条件并开户交易的个人投资者。首位投资者米川,从事艺术品投资的工作,昨天成功开户并申购100吨碳排放配额,作为第一笔投资。按照目前碳均价每吨50-60元来估算,米川将投资近6000元。
从本月起,北京碳交易市场试行向自然人开放,个人可以作为投资者,与碳排放履约单位、非履约机构,共同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但个人入市设有一定门槛,包括金融资产不得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等。新政发布仅一周过去,首位个人投资者米川先生,开始预约开户。
在满足入碳市各项门槛条件的基础上,资料审核过后,米川先生昨日正式在环交所开户,今后他将通过环交所的在线交易平台,随时进行投资交易活动。昨日开户后,米川申购100吨碳配额。作为第一位入市个人投资者的第一笔交易,“不在于买进多少。对我来说,象征的意义可能更多于挣钱的意义”,米川说。
据介绍,米川现从事艺术品投资工作,长期关注本市的碳交易试点工作,自身也有一定的证券投资经验,12月22日得知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自然人开放后,他开始主动与北京环境交易所联系,申请开户交易。
像米川这样,想申请加入碳交易市场的个人投资者,需满足几大条件,包括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在18岁至60岁;风险评测合格,金融资产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等。只要具备条件,就可以申请入市。有专家分析,从中长期看,本市碳排放配额都将从紧,因此碳配额的价值和稀缺性均具有一定的保障性。另外从北京目前碳价平均每吨50-60元的中低价位来看,也是投资者入市相对较好的时机。
昨天碳市除了迎来首位个人投资者之外,国内首单碳排放配额回购融资协议,在本市正式签约。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华远意通热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国内首笔碳排放配额回购融资协议,融资总规模达1330万元。所谓的“碳排放配额回购融资”,是指碳排放配额持有者向碳市场其他交易参与人出售配额,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照约定价格回购所售配额,从而获得短期资金融通。
对话
“既节能 自己又能受益”
对话人:碳市场首位个人投资者米川
北青报:怎么想到要投资碳交易市场?
米川:一直在关注北京的碳交易市场。我觉得,碳市场是个很有意思的市场。而且,无论是什么交易市场,抢第一步,都是很有意思的。既能够为北京节能减排做贡献,自己又能受益,不是很好吗?
北青报:您原来从事艺术品投资行业,和碳市场有一定距离,怎么交集的?
米川:我其实在几年前参与过碳交易相关工作,一直盯着这个市场,经常在微信上看北京、深圳、上海各地的碳价变动。从七个碳交易试点来看,北京做得很好,执行力也很严格。如果放水,那就毫无价值了,这个市场也没法进行了。
北青报:对碳市场的投资判断是?
米川:我听说现在碳市场的配额不好买,是要抢的。现在很多单位“惜售”,就是虽然有配额,但卖的人不多,因为觉得未来可能还会涨,或各单位要用于履约。我对市场还是有信心的。打个可能不恰当的比方,比如现在对每个人一天内的抽烟数量作严格限制,一人一天10根,那我就可以把自己省下的几根作为资产卖出。但如果没有这样的严格条件,每个人能抽20根甚至更多,那就没有价值了。
北青报:从目前北京碳价来看,波动幅度并不大,是否会没赚头?
米川:我认为暴涨暴跌并不好,现在说明这个价格稳定,市场还是比较好的。我希望这个市场能有序地发展下去。
北青报:对风险怎么考虑?
米川:作为投资,肯定是有风险的。碳市场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所以对个人设门槛是很好的,必须要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
北青报:后面还会再购买多少配额?
米川:在商言商,我要看各个阶段的市场情况,再决定购买多少。希望发改委像现在这样,严把关,无论是配额发放,还是第三方核查等。如果不严把关,是没有价值的。文/本报记者 林艳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41.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42.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43.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44.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45.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47.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48.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49.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50.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51.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52.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53.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54.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55.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56.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40.html
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4/1231/105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