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多种货币可能会彼此交互,私人货币可能会挑战国家对货币的垄断。
腾讯科技 Kathy 5月31日报道
电子虚拟货币的未来会是怎样呢?你不妨想一想金钱赖以流通的基础设施。
我们每天使用的支付系统,其实可以被视为一种最普及、功能性最强的物联网。它包括各种嵌有芯片或者磁条的卡片,以及扫描器,触摸板等等。这些东西通过一些网络协议来实现协作,信息以及货币价值就是通过这些协议来传输的。
在支付系统中,由于有形的基础设施会限制人们对它的想象空间,互操作性和技术惯性已经变得密不可分。无论何时何地,支付系统都必须要能正常运作才行。当你刷信用卡时,它必须要能完成支付。在美国,如果你有钱或信用,无论它们是以实体还是电子形式存在,你都可以为东西买单。
这些系统是由支付行业开发和销售的,该业务规模巨大,不过也很难衡量,因为它由很多不同类型的公司组成:有些公司生产支付卡使用的塑料卡片,有些公司生产读卡器,各种信用卡网络背后存在数据库公司,支付服务提供商也背后也有各种专业银行,如此等等。如果你不干这一行,你可能不太留意支付系统。就像所有的基础设施一样,只有当它们不能正常运作的时候,比如信用卡刷不了的时候,你才会注意到支付系统的存在。但每次我们支付款项的时候,这个网络中就会发生相应的价值转移。
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支付系统都能正常运作,但这个系统比较混杂,不够统一,因此线性的技术进步比较难以实现。发明于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支付技术(比如信用卡磁条),和发明于19世纪60年代的支付技术(比如国家统一发行的纸币),以及尚未充分发明出来的技术(比如Coin,一种尚未发布的产品,让用户可以把多张卡的支付信息存储在一个装置上)同时并存于我们的生活中。你可能在某天早上用信用卡买早餐,上午从ATM提取现金,下午用智能手机应用买杯咖啡,晚上则用电子虚拟货币来买电影票。
潜在的问题
支付行业确实在这些不同的系统之间创造了令人惊讶的互操作性,但有时候事情也会出漏子。请看下面这个例子:今年早些时候,比尔(两所关于货币和技术的研究中心的主管)从加州(信用卡的发祥地)飞往阿姆斯特丹(现代金融泡沫的发源地)出席一个会议(一个关于货币的未来的会议),结果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和货币基础设施有关的麻烦。
比尔的日常生活习惯导致他很容易成为盗卡案件受害者。他用自己的借记卡在机场大厅ATM机上提取欧元,结果这张卡被犯罪分子复制了。在接下来的几天中,犯罪分子在阿姆斯特丹刷爆了比尔的卡。
二十年前,欧洲的支付卡里就嵌入了一个微芯片,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这种盗卡案件。每次你把卡插入一个读卡器,输入正确的PIN码,该芯片的使用终端级就能生成一个动态授权码。但美国支付行业却迟迟没有采用这种技术,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纪60年代末推出的磁条技术。一般的美国支付卡是全球各地最容易被破解的支付技术之一。你甚至不需要软件,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只要写下印在卡上的所有信息就可以。比尔是美国人,携带的是标准的美国支付卡,因此他成为了犯罪分子在国际机场AMT机上盗窃支付卡信息的最佳目标。
基础设施的惯性
美国人没有采用芯片和PIN技术,原因就在于基础设施存在惯性。当银行和银行间网络首次引入磁条支付卡时,它们承担了给商家安装读卡器的成本。后来,其他公司为商家提供了POS系统(同时也提供了其他额外服务,比如发票和账户协调服务)。既然到处都安装的是磁条POS终端,那么由谁来为芯片和PIN终端买单呢?现有的基础设施用起来不错——即使商家其实也以支付卡手续费的方式为基础设施买了单,而这些费用最终又转嫁到了消费者头上。因此,基础设施的变化速度相当缓慢。
但最近,支付系统出现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进行的研究采访了很多试图开发新型支付技术的人,听到了很多关于过去、未来的说法。有个人说,美国当前的支付系统感觉有点像《广告狂人》(Mad Men,一部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背景的美剧)那个时代。他们还说,芯片和PIN“智能卡”即使效果比磁条好,但也已经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东西,基本上已经是过时技术,永远不会在美国形成气候”,将会毫无悬念地被新的支付技术超越。一些行业会议取了诸如“Money2020”这样的名字,好像未来十年中就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实体货币将会消失!”
从历史看未来
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新鲜。上世纪50年代,人们就憧憬着未来的“无现金社会”、喷射背包(jetpac)和会飞行的汽车。而今天人们对于“未来不再有货币”的梦想,却跟之前的某个时代遥相呼应:在那个时代,货币是一种商品,以黄金或白银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政府承诺的形式存在。想一想电脑生成的那些时髦的“coin”吧:Bitcoin(即比特币)、Dogecoin、 Auroracoin,以及其他各种“代用 coin”,让《魔兽世界》里的虚拟“gold(黄金)”听起来有点古色古香的感觉。人们说,这些coin就是新式黄金,是各种可以储存价值的东西,比如飞行常客里程、声誉、个人数据。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想象的未来更接近于19世纪“淘金热”时期,而非上世纪50年代憧憬的“无现金社会”。在美国,19世纪时,货币也给人们提供了重新想象的空间。当时也很多货币和类似货币的东西在同时流通:金沙、外国硬币、真纸币、伪纸币,已经倒闭的银行发行的钞票。正如历史学家大卫-亨金所指出,居住在大都市里,人人都要掌握一项关键技能,就算文盲也不例外,它就是评估和辨别可转让票据的能力。
这段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对货币未来的看法。在未来,多种货币(或类似货币的东西)可能会彼此交互,私人货币可能会挑战国家对货币的垄断。现在人们用芯片和PIN码验证身份,远程开启存储价值的东西。但是,未来的支付物联网可能会使用微小的线圈、传感器和处理器进行身份验证,信息跟踪,或者跟其他多种货币(积分、私人货币、可以转化为货币的个人名声或数据)交互。 而这一切也可以和智能购物车交互,让你可以更加轻松地进行交易,更加迅速地完成购物之旅。你不再需要排队付款了!(突然想到,支付领域的构想家以男性居多,他们似乎很讨厌花时间在购物上。)
未来景象一窥
我们已经可以一窥这个未来的景象了。比如你可能会把虚拟币保存在智能手机上的一个钱包应用上,这个永远在线的应用可以用来随时访问你的虚拟币。但是手机有失窃的风险,所以你还是得把自己的大部分虚拟币保存在一台电脑上,不使用的时候就把互联网断开。
苹果、贝宝,和几家独立的公司正在开发“灯塔”(beacon)的技术。这是一种硬件广播信号,可以唤醒附近的智能手机。当你进入一家商店时,“灯塔”和你的手机可能会传输一些“智能价值”(比如优惠券),因此就不需要你和店员再为此费心了。
Coin是一种试图替代信用卡的产品。它采用射频识别(RFID)信号,当你忘记带走它的时候,它会提醒你。既然现在人们对商品货币重新产生了的兴趣,它便也自称是一种“金属币”。Coin显得时尚典雅。其外观,手感,以及操作方式跟一张普通的美国磁条信用卡一模一样。所以就像比尔的那张借记卡一样,它也很容易中招。
金属币、纸币、支票和支付卡都显示出了顽强的抵抗力,它们很难被彻底取代。这种情况可以用网络效应来解释。就支付技术来说,每个人都必须进行一些投资,令变化物有所值。这就是Coin的生产商置于了一个困境:Coin如果不需要跟老式磁条读卡器接口交互,Coin会是变得远远更好;但如果它不必跟老式磁条读卡器接口交互的话,美国人很可能早已经在使用芯片和PIN码了。(虽然由于最近塔吉特公司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美国可能很快就会推广芯片和PIN码了。)
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因此,尽管人们说货币的商品性质回归了——支持非国家法定货币的狂热分子坚持认为,比特币这样的货币就像是数字黄金——但是,新型货币的基础不是国家权威,也不是天然价值,而是让货币移动的基础设施:谁管理这种基础设施,谁就可以收集数据,可以决定何时何地让钱流通。比特币社区现在已经有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经常谈及支付协议。
再次重申,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南北战争结束后,货币政策就引起了一场激烈争论。波士顿的银行家们希望美国重返金本位制,使该国货币能够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发挥作用。伊利诺伊州农民的希望则是:不要基于黄金,而是基于对纸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的需要来确定货币供给。当时是银行家们赢了。但与此同时还发生了另一场争斗,它跟黄金和货币在全美范围内移动的基础设施有关。美国邮政服务努力打造一个基础设施,希望为所有美国人提供统一的服务。无处不在的私营运输业则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实行固定价格、剥削工人的联盟。后来,当运输业终于遭到监管时,它们开始进军支付业务(汇票和旅行支票),美国运通(AmericanExpress)就是一个例子。
但跟当初不同的是,铁路、公路,和支付流通道现在都已经是成为坦途。每个比特币自形成之时起,就跟其交易数据库密不可分。实际上,这是比特币唯一有形的部分!比特币拥有自己一套系统。同样,美国运通的忠诚度积分也是传送它们的网络的一个部分。正因为如此,比特币和美国运通的忠诚度积分之间不存在互操作性。
它们自成系统,但仍然需要另外一个系统——兑换点——来跟其他支付系统对接。因此,它们勾勒出的未来景象是这样的:封闭的支付社区通过新的高速路口、新的收费者连接起来。换句话说,新的基础设施跟旧的基础实施同时并立。Coin将以磁条读写器和现有的支付卡网络为依托;新的支付形式又以什么为依托呢?是现有的基础设施,还是新的呢?货币物联网来会有公共承运人吗(就像之前的邮政服务那样)?终究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