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月春光无限好。但种种迹象表明,曾经蓬勃的钢贸之花正在枯萎,而且蔓延至资本市场。
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一众金融机构及相关上市公司,似乎也将被卷入这场行业漩涡。
形势不容乐观。本报记者独家获悉,民生银行行行长助理已抵沪处理相关事宜;6家上市公司卷入钢贸商违约纠纷的也苦乐不均,目前,2家公司初步脱身,而马钢则已被迫申请涉事子公司破产重整;中钢天源貌似快乐并痛苦着,尽管违约案胜诉,但其年报仍因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而变脸。
逐渐扩散的钢贸违约风险,如同那恼人的的秋风,何时方可消散。
“我们分管风险的行长助理石杰,现已从北京抵沪处理相关事宜。”4月中旬,民生银行(600016.SH)总行一位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上述人士说的相关事宜,正是眼下民生银行上海分行钢贸贷款的风险暴露问题。
实际上,就在2013年3月底,上海银行同业公会牵头,联合上海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已组织召集钢贸授信银行召开会议,讨论下一步钢贸信贷风险如何联合处置和有效防范。
继2011年秋季上海钢贸风波后,近日,随着钢贸企业被诉案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该行业引发的各类风险,再次走入舆论视野。
“本质上讲,大部分钢贸贷款其实是在给地产行业输血。”民生银行风险控制部一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不少钢贸企业在中间只是扮通道的角色。”
一边是钢贸业与银行业的集体骚动,另一边则是业内人士对风险的关注。
海通证券(600837.SH)首席银行业分析师戴志鹏指出,“钢贸贷款中,以房产抵押为主的风险不大,相反,以动产质押、担保公司、联保联贷等其他形式形成的担保风险敞口较大。”
2005年前后,民生作为首家开展钢贸贷款业务的银行,率先杀入这一市场,此后,国内钢贸贷款的规模便逐渐得以扩张。
假如时间回到8年前,民生银行决定签下国内首单钢贸贷款合同的那一刻,能预见到今日钢贸贷款之现状,不知其是否会在笔落前有所踟蹰。
上海民生超六成诉讼案涉钢贸
未来一个月,民生银行上海分行或不得不与数十家钢贸企业对簿公堂。
本报记者根据上海法院网的开庭公告信息统计,仅4月19日至5月19日,一个月的时间,民生银行作为原告有关的金融合同纠纷案共68起,而其涉及钢贸行业的案件多达42起,超过民生总案数的60%。
上述信息名单中,部分被告企业虽未使用“钢铁”或“钢材”等名称,而是以“XX实业、XX贸易”等名号出现,但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该类公司实际从事的主营业务依然是钢铁贸易。
以上海祺晖实业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祺晖”)为例,其名称中并未透露其主营业务为钢贸加工,但记者从公开信息查到,上海祺晖是一家以经营螺纹钢、线材、型材等各种钢铁产品为主的私营企业。
“这很正常,不在公司名称中体现主业的钢贸公司很多,现在银行本来就不敢接钢贸了,不冠名”钢材“有时可避免同银行接触时的麻烦。”天津某钢贸公司人士解释称。
此外,还有名为“上海中泰”的担保公司赫然在列,该担保公司涉及民生银行两起金融合同纠纷,其中一起与钢贸企业“上海鑫钟实业有限公司”一道列为被诉对象。
相关信息表明,成立于2001年的上海中泰担保,与上海钢贸圈有着不言而喻的关联。
资料显示,上海中泰担保董事长陈华中,曾在上海从事钢材贸易多年,并于江苏昆山市斥资2亿元开办昆山泛日钢材市场。
这一事实与民生银行上海分行管理层的表述相矛盾。此前,该行副行长何帆接受采访时称,“基本没有介入钢贸行业民营互助型担保公司模式。”
“钢贸行业对资金周转速度要求较高,早年便有一些自发的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许多和钢贸相关的担保公司,就是在这种模式下形成的。”上述钢贸业人士称,“挑头儿干的(设立担保公司)往往都是业内有实力的人,这一方面利于业内的资金融通,另一方面也获得比较正规的担保平台。”
上海法院网信息显示,4月26日,陈华中将作为民生金融合同纠纷案之一的被诉方,出庭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公开信息,未来一个月,上海地区的四大国有银行、多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甚至渣打等外资行,均有涉及钢贸业的诉讼等待开庭,其中,开庭达10起以上的银行除民生外,还有中国银行(601988.SH,31起),工商银行(601398.SH,22起),中信银行(601998.SH,13起),上海农商行(11起)。
风险暴露迷踪
此前,何帆受访时曾表示,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民生银行钢贸不良贷款余额达4.98亿元。随着钢贸业危机的日渐恶化,民生的钢贸贷款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
民生银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负责钢贸贷款的是民生银行冶金金融事务部,该部脱胎于2007年民生业务链条的改革,“(钢贸违约案密集爆发后),总行分管风险的行长助理现已抵沪处理相关事宜,此前分管该业务部门的,是前任副行长邵平已转任平安掌舵。”
2012年9月24日,平安银行(000001.SZ)公告称,聘任邵平为该行行长。邵平离任仅三个月,伴随上市公司中材国际(600970.SH)子公司2亿钢贸汇票丢失公告,上海本地钢贸贷款风险已然乍现。
2013年4月以来,多家银行卷入钢贸商违约纠纷案,蓄积已久的钢贸贷款风险正式爆发。
近期,分管风险控制的何帆受访时表示,在民生上海钢贸授信担保结构中,抵押方式占比达50%以上。与此同时,批量业务占比超过70%;非批量业务主要是房产抵押业务。换而言之,以不动产抵押为主的非批量业务,仅占民生上海钢贸贷款全部业务的不足30%,
但是,何帆并未在上述采访中介绍其不动产抵押在全部抵押类钢贸贷款中的占比,也未详解比例较大的批量业务中的担保结构。
这意味着,超过70%的批量业务风险敞口或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某银行业风险控制人士指出,钢贸贷款的批量业务常以钢材或仓单为抵质押品发放的钢贸贷款,而该类贷款存在两种风险,其一便是市场价格风险。
上述民生银行风控人士称,“如果价格跌到一定比例,银行会要求融资方追加保证金,如果跌到50%,银行则会要求对方直接偿还。”
伴随钢材市场价格的进一步走低,违约风险无疑一触即发。银河证券4月17日研报显示,螺纹钢(HRB33520mm)全国均价为每吨3703元,全国25个主要市场平均价格持续下跌,跌幅为每吨10到20元。
价格持续低迷的同时,上游厂商产量却在持续放大,4月18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预估4月上旬全国粗钢日均产量为212.39万吨,创历史新高。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杨建龙曾在一次形势研讨会上表示,预计2013年国内钢材价格波动将持续加剧。
“市价一旦跌到追加保证金,甚至让银行要账的程度,整个市场就要出大问题。”上述钢贸人士表示。
除价格波动风险外,钢贸商重复抵质押风险则更隐蔽。“融资方可以弄两个比较近的仓库。”上述民生风控人士举例,“A银行检查时把钢材放入A库,B银行检查就放B库,如此一来,就可进行一次以上的抵质押。”
值得一提的是,何帆曾在上述受访时称,动产质押占全部钢贸贷款余额的6%。但是否存在钢材或仓单等动产以抵押形式进行担保,何帆并未过多透露。
亦有业内人士认为,起诉案的“扎堆效应”已证明民生在钢贸领域的贷款黑洞正处于越发扩大之中。
“不到万不得已,银行不会动用司法程序解决问题。”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说,“如果企业的整体情况尚可,银行会进行协调沟通,给企业做续贷,现在突然有如此之多的诉讼,说明钢贸业可能已出现系统风险,如果该风险进一步恶化,不仅是民生,涉足钢贸领域的其他银行也要受到进一步牵连。”
“输血”地产潜规则
钢贸贷款的激增,一方面来自钢贸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存在供应链上下游贷款的利益输送。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宏观调控趋势,无论是监管层、还是各商业银行,均对地产行业的授信空间实施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我们行在地产业上管得很严,总行和一级分行都合格地产企业名录,做贷款时要对,如果发现融资方不在名单上,往往就没法做了。”某国有大行资深信贷人士透露。
事实上,民生银行也有对于地产行业的限制。“地产行业有专门事业部,我们是不被允许碰触房地产(行业)的。”民生银行贸易金融部人士告诉记者。
民生银行风险控制部人士认为,通过对行业链上下游的关联方企业进行融资,进而规避相关行业的信贷监管政策,早已成为业内通行的惯例。
需要注意的是,民生银行的经营特色正是“供应链金融”,即以围绕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供应链,提供融资服务,因此在此类业务的操作中则更加容易。可见,通过对钢贸贷款向地产行业输血的可能,民生或非主观疏忽,而是明知可能却为之。
“贸易类企业的借贷特点是期限短,金额相对不大,在贷款笔数量大的情况下,银行难以实现资金用途的有效监督,企业之间多走几笔内部或关联方借款就可以了。”上述国有大行人士亦认为,“特别是授信管制下,贷款本身就是一种利益,转移信贷资金的本质是利益输送。”
据民生银行人士透露,通常钢贸贷款利率会上浮20%-30%,这对于一般银行来说,可以接受。“如果期限不长,还是蛮高的。”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称,“但是这个利率水平拿给地产企业融资,其成本并不高,至少远低于信托等机构的资金价格。”
“钢材等大宗商品通常被认为流动性比较好,我以前在业务部门时接触过几个贸易商,他们都通过这种中间方式为关联企业融资,其杠杆一度超过140%”上述民生银行风控人士透露。
据本报记者调查,钢贸商与地产商间存在“暧昧”关系并不在少数。去年12月底,中材国际曾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东方贸易与钢贸商宝投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宝投集团”)及其5家关联公司,存在钢材购销合同纠纷,涉及诉讼标的金额约4.77亿元。
一位接近上海钢贸圈人士透露,宝投集团业务涉及多个领域,相关公司包括宝投矿业、宝投房产、宝投物资和宝投投资等。宝投集团法定代表人林茂强,同时也是多个公司的一把手。“像这种主业复杂的企业,不排除通过钢贸实际融资输血房产、矿业等高融资行业的可能。”钢贸商违约波及6只A股涉13亿银河证券称危机逼近悬崖
只有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时至今日,发端于2012年三季度的大量钢贸企业纠纷,仍未解决,多家涉及钢贸业务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正在发酵。
4月20日,中钢天源(002057.SZ)发布年报,营业收入同比降低40.09%,净利润同比大降424.52%,亏损3451.56万元,其主要原因之一为2093万元钢材存在不能收回风险,以致大幅计提减值准备。
2012年5月至7月,中钢天源全资子公司购买的1599.962吨、1873.322吨热卷,1510.5吨螺纹钢,放至上海兴扬仓储后不翼而飞。2013年1月4日,马鞍山中院判决,要求兴扬仓储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中钢天源子公司交付上述货物。
尽管如此,但公司仍对涉及的2093万元钢材款计提1302.96万元的减值准备,该笔计提更占2011年净利润的122.51%。
“一般年内计提坏账准备在5%,而该计提比例高达62.25%,这充分表明公司对回收该笔欠款的不看好,回收可能性很小。”北京地区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人士表示。
中钢天源并不孤独。据本报记者统计,去年三季度以来,中钢天源、中材国际(600970.SH)、马钢股份(600808.SH)、中储股份(600787.SH)、厦门信达(000701.SZ)、象屿股份(600057.SH)先后卷入钢贸商违约官司,目前仅中材国际和中储股份顺利脱身。
马钢股份子公司申请破产重整
2011年四季度以来,伴随上游需求大幅下滑,钢价持续走低,钢贸商作为钢厂和下游客户的中间体两头受压。及至2012年下半年,银行一纸放贷收紧,钢贸商紧绷已久的资金链难堪重负,导致银行违约贷款、客户质押品丢失等事件频发。
2012年8月29日,中钢天源一则公告拉开钢贸商货品丢失的序幕。据本报记者统计,随后短短5个月,又有5家公司发布钢贸货品丢失、纠纷公告,6家上市公司涉及总金额高达13.09亿元。
其中,马钢股份涉及金额最多,高达80363.36万元。据公告,马钢股份全资子公司裕远物流因上游供货商违约、拖欠货物或资金,致其对下游客户不能按期履行合同,形成债务65037万元,占其负债总额89.60%。在应收货物或账款尚未全额给付或清欠下,物流公司已无清偿能力,马钢股份已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破产重组和债务纠纷一事,涉及金额较大、牵涉企业较多,这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彻底解决,现在法院在调查取证,(这个事)比较复杂。”4月19日,马钢股份证券办一位人士回复本报记者,“最极端的结果,是导致负债的实际确认,公司2012年年报计提了27亿元负债,其中一部分就是指这个。”
同样受累钢贸商违约的还有象屿股份,2012年11月7日公告中指出,其子公司与中储物流等4家公司存在货品纠纷,涉及总金额高达2.49亿元,是公司2011年净利润1.77亿元的1.40倍。
实际上,象屿股份2011年年报已就上述事件计提1031.78亿元的坏账准备,此外,受货品纠纷影响,公司价值2.06亿的存货所有权亦受到限制。
厦门信达和中钢天源涉及金额则相对较轻,分别为8000万元及2029万元。不过基于对该笔欠款难以追回的评估,中钢天源年报计提了高达62%的坏账准备,导致公司净利润由预期盈利1063.59万元,变为亏损3451.56万元。
银河证券称危机逼近悬崖
相较上述4家公司,中材国际和中储股份较为幸运。中材国际与钢贸公司达成和解,涉及4.22亿元纠纷金额尽数归还。中储股份则依托大股东收回涉及纠纷的子公司,摆脱干系。
一位评级公司研究员指出,上述案例的爆发意味着,钢贸圈中层出不穷的虚假质押、重复质押与货权纠纷等一系列问题,已逐步向以上市公司为主的行业内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蔓延。
不容乐观的是,伴随近期长三角钢贸违约风险愈演愈烈,后续或有很多企业卷入巨大钢贸旋风。
“国内最大的钢材周转市场长三角地区,以闽东-宁德商人为主体的钢贸企业,许多深陷债务寒冬不可自拔,甚至已波及一些龙头企业。这场延续近两年,且还在深化的系统性危机,似已逼近悬崖。”近期,银河证券一份研报指出。
“短期内宏观景气回升幅度较弱,钢价仍将在低位徘徊。对钢贸行业来说,上下游放宽钢贸商信用政策的可能性很低,整体资金面难有改善,市场短期内解决钢贸商资金链危机困难重重。”前述研究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