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终端要真正进军世界前三,生产出性能参数超过iPhone的手机,只是第一步。
【资本论财经网综合】3月9日,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的一条微博,被转发了4000多次,评论5000多条。这条微博被如此热议,是因为余承东又给自己和华为终端设定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最近被那些盲从的跟风者搞火了,我在此不谦虚说一次:我们今年底明年初左右将推出一款比iPhone5要强大很多的旗舰手机!无论外观、客户体验和性能,尤其内在性能上!”
对这条微博的内容,虽然不乏质疑甚至攻击,还是有很多人表达了对余承东的支持。这不仅因为华为当年喊出进军通信设备市场前三的口号并成功达到,本身的发展就证明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华为终端也的确扎扎实实地做出了几款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给人以不小的信心。
在2012年的CES展上,华为推出了号称全球“最薄、最快、最紧凑”的智能手机Ascend P1 S,尤其是6.68毫米的机身厚度成为十足的亮点,被《PC World》推选为CES十大热门智能手机之首。但是按照华为的产品编号,P意味着铂金(Platinum),上面还有更高端的D(钻石,Diamond)系列产品,这就说明华为还有更拿得出手的产品在后面。
随即,在一个月后的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华为又重磅推出了搭载华为自主设计的四核芯片的智能手机Ascend D quad以及直接以新iPad为目标的平板电脑MediaPad 10 FHD,性能比较直指苹果的iPhone和iPad。
这几款重量级新产品的接连问世,让华为在移动终端市场上的宏大野心暴露无遗——华为终端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在5年之内进入全球手机市场的前三名。根据公开资料推算,从规模而言,达成“前三”目标,华为终端的年销售额要突破300亿美元,销售规模达到1.7亿部左右。而2011年华为终端发货量已达1.5亿部(含数据卡等智能终端,其中智能手机超过2000万部),距离第三的门槛已经不远,但销售额只有67亿美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意味着华为终端要达成目标,必须要大幅度改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高端产品的比例。所以余承东在微博中提出挑战苹果的目标,其实只是要达到这个宏大战略目标必须经历的一步而已。
一招鲜的代价
经过20年的惨烈厮杀,华为已经成为电信设备市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然而在终端市场,虽然2011年出货量达到1.5亿部,但是由于主要是给运营商贴牌定制,65%以上的终端都还是依附于运营商渠道,所以即便华为终端的规模已经不小,华为品牌在终端市场还是不够知名。这也是华为终端最终冲击前三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
要在原本竞争就已经非常激烈的市场中异军突起,原来平均发力的市场策略已经行不通了,华为终端必须拿出自己所有的资源和能量去冲击市场的缝隙。
华为研究人员发现,智能手机厚度每降低1毫米,操控的愉悦感可以至少增加5%以上。所以余承东的选择是在CES上推出一个薄到极致的产品:“互联网时代,品牌的传播跟过去不一样了。我为什么做旗舰机型、明星机型呢?因为在这个时代,明星机型能够大幅度拉动我们的品牌。为什么我们要做最难做的?因为厚度薄到一定程度,难度非常大。这就像百米赛跑,跑20秒的时候减1、2秒都很容易,跑到10秒以内,减0.1秒都非常难。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追求的就是通过最好的体验和最先进的设计来大幅度拉动我们的品牌。”
余承东的观点,体现了华为对于移动终端市场的基本判断。华为的大本营——电信设备市场是一个由50家顶尖运营商、被共通的电信标准主导的相对简单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需要供应商像一个航空公司,各个方面都要均衡发展,不能有明显的短板;而全球移动终端市场则是一个用户数量已经达到60亿,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参差不齐文化和区域性需求的超级复杂多变的战场。在这个市场里更像是做汽车生意,每一个客户都会有自己的喜好、需求,还有很多地域性、民族性甚至是时间性的需求。这个时候,突出的特色就变得尤其重要。华为终端当年有一款CDMA手机,只是因为续航能力超强的一个特性——超过两个星期待机不用充电,这个手机单款就销售了数百万台。在那时,华为终端的员工就意识到,一个特性就能吸引到了相当大的用户群,所以终端不见得要每方面都很完美,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长处。
为了推出真正有冲击力的明星产品,华为终端内部做了极大的变革——毕竟,要从以运营商贴牌为主,追求大规模和低成本的运营模式,变为追求性能、用户体验的精品战略,整个公司的供应链、运营思路、组织结构甚至公司文化都要切换到完全不同的轨道上来。
相对于公司面临的种种调整,研发面临的挑战反而是最小的,虽然他们的任务是在智能手机狭窄空间内部合理放置电池、电路板、芯片、天线、屏幕等核心部件,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以0.1毫米为单位不断冲击最薄的目标。
实际上,余承东本人就是一个十足的技术狂人,他可以随口告诉你“亚洲人手握最舒服的宽度是64毫米”,“新iPad屏幕260PPI远未达到视网膜分辨率,普通人眼320PPI,年轻人是400多PPI”这些非常细节的信息。
但是仅仅有硬件和技术还是不够的,余承东说:“华为原来是一家做通信设备的公司,在20多年里积累了深厚的通信技术,但我们缺乏的是吸引消费者的时尚设计。硬件和软件是我们擅长的,但是在其他方面我们还需努力。现在,我们有欧洲的设计中心,有业界最顶级的设计师加入,这是设计方面的提升。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亚洲公司的硬件能力、美国公司的软件能力,还有欧洲的工业设计能力。”
余承东所谈到的欧洲设计师,就是华为新的手机产品工业设计总监德国人Hagen Fendler,他已经有了一个中文名字——范文迪。从2010年开始,华为就开始委托国际猎头公司寻找能在外观设计、品牌推广与用户体验上带来经验的重量级人物。范文迪在2010年9月率先加盟,他曾先后为奥迪、宝马、汉莎航空、斯沃琪等全球知名品牌操刀设计,赢得了包括红点设计大奖、iF设计大奖、优良设计大奖在内的共30个国际设计奖项。除全面负责华为终端外观设计外,他还领导着一个分布在欧美、日本、中国,由300人组成的“终端消费者体验设计中心”。他的加盟,是华为全力调整产品方向的一个重要标志。